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

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【CP Ryan】平台銀行,將取代逐漸失去數位通路優勢的銀行平台 皇璽會 http://www.iwin688.com

Photo credit: Etienne Martin on Unsplash

原文刊登於 Medium,本文作者 CP Ryan 為 Digital Banking, FinTech research, INSIDE Columnist。

「Platforms that offer the ability to engage with differe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rom a single channel will become the dominant model for the delivery of financial services.」

~《2017 WEF report --
Beyond Fintech: A Pragmatic Assessment Of Disruptive Potential In Financial Services》

「提供不同銀行金融商品的平台,未來將會變成金融商品銷售之主要通路。」

在這些既存的數位原生平台,未來放上零售金融商品後,客戶在上面就可以跨銀行選擇其合適的商品。

本文將以「騰訊-微信的發展」來說明:

第一階段:Social Plateform 社群

第二階段:P2P Payment 支付

第三階段:Micro Lending 微貸款

第四階段:Platform for Banking 平台銀行

第一階段:微信在中國移動市場佔據主導地位

根據騰訊公佈的 2017Q2 季報顯示,微信全球月活躍用戶為 9.63 億,在中國移動市場已佔據絕對主導地位。

騰訊於 2011 年 1 月發佈首版微信,初期作為一款集簡單通訊和共用圖片功能的 APP。 後來陸續推出了語音訊息功能(可以發送 60 秒以內的語音訊息)、附近的人(可以透過微信找到其他正在尋找「附近的人」的用戶)、導入 QQ 好友(可以將 QQ 上既存的社交關係導入微信)、朋友圈(可以用照片分享功能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故事)、微信公眾號(可以透過公眾號向粉絲推送文章、語音和視頻),逐步將微信用戶推至破億大關。

第二階段:微信支付 2016 年交易量已達 1.2 兆美金

Photo credit: Penguine Intelligence

2014 年年初,微信已經高枕無憂坐擁 3 億月活躍用戶,但是一個微信管理團隊內部使用的紅包功能,卻讓這個數字在春節期間幾乎翻了一倍。2015 年中國春節期間,微信紅包數大幅增長,達到了 10 億多的紅包數。微信紅包功能,靠親朋好友間親密的社交關係驅動成長,他們之間相互轉帳、也願意綁定自己的銀行卡號:這為之後推廣微信支付奠定堅強的基礎,並建立微信用戶之間的信任和培養用戶支付習慣。

於 2016 年年初、不過兩年,微信支付就成為了中國支付領域中的巨頭,應用于各種場合—包括收發紅包,線下支付;根據《Better Than Cash Alliance》報告指出,微信支付 2016 年交易量已達 1.2 兆美金 (折合 7.8 兆人民幣、35.5 兆台幣)。

Photo credit: Better Than Cash Alliance

第三階段:微眾銀行微粒貸,微信用戶實現快速借錢

微粒貸定位為互聯網消費貸款產品、是微信用戶快速實現小額貸款的利器。

於 2015 年 9 月在微信 APP 錢包中正式上線,額度在 500 元-20 萬、單筆最高可貸 4 萬元,5 秒鐘可出額度、最快 1 分鐘借款就能即時到帳,其採用的是按日計息 (日息為 0.05%/年化利率為 18%),目前這款產品貸款使用者已超過 2,000 萬人。主要服務客戶是個人和個體經營戶,滿足大眾購物、旅遊、裝修、創業等消費資金需求。

如同大陸某銀行行長所說「微信的管道太強大了,再加上微粒貸這種互聯網化的產品,這種獲客能力暫時沒有哪個互金平台能與之抗衡。」

微眾銀行兩年貸款 4,000 億

微粒貸正是嵌入微信及 QQ 這兩個最大社交軟體之中,再加上其便捷性,便成就了一款極具殺傷力的互聯網個人消費貸產品,短短兩年半時間達到 4,000 億左右的規模。微粒貸以微信管道為入口,將產品嵌入其中,只需登錄微信無需再額外下載 APP。用戶可以在聊天、刷朋友圈的同時就可以順便把錢給借了,非常快捷方便。

微粒貸,無論產品、銷售、風控,幾乎全部都互聯網化,微信和 QQ 這兩大產品通路是其核心優勢,其他金融機構唯有搭建自身的生態圈才能與之抗衡。

第四階段:微眾銀行逐步邁向財富管理市場

微眾銀行堅持無網點 (分行)、輕人力、輕資產模式,承擔著使用者的微小金融需求與傳統金融機構串連起來的任務。

微眾銀行用戶定位為微企業、大眾,公司定位為「互聯網企業+金融機構」,通過大數據、精準行銷、風險管理、科技創新等實現低成本營運,並以便利的場景進行金融融合。

2015 年 8 月微眾銀行悄然上線首款 APP,並且內嵌一個被稱為「活期+」的基金理財產品:當微眾銀行的用戶將現金充值到「活期+」帳戶後,在線支付便可選擇從「活期+」帳戶直接扣款,這讓用戶在享受基金收益的同時也能隨時進行消費支付。

從營銷端來看,隨著微眾銀行卡消費、轉帳等功能的完善,市場普遍預期騰訊體系內的遊戲、音樂、充值、購物、打車等未來也都有可能與貨幣基金結合,實現「理財+消費支付」的混合功能。

從產品端來看,依託微信大數據平台和基金公司在固定收益、量化指數投資的長項,雙方未來很有可能會根據前端場景及用戶屬性進行產品定製與研發,合力開發出更多類型的基金理財產品。

未來建議

真正的互聯網金融是從幾家網路巨頭參與才開始的,這將反過來逼迫銀行加快應用互聯網創新科技的步伐。而逐漸失去通路優勢的金融機構該何去何從?

以下為 2017 WEF report 提出的相關建議:

1. "Product differentiation" will become critical where institutions don't control the sales/distribution channel:保持產品差異性

互聯網金融公司已經從個人消費貸款破口進攻,有可能將逐步擴展至其他業務如房貸、中小企業貸款、甚至大型企業貸款。如同上述,若此時金融機構已無通路優勢,「保持產品差異性及競爭優勢」將會變得相對重要。

2. 平台擁有 Data、銀行擁有風控專業能力,彼此優勢互補合作
微粒貸上線兩年多,雖然目前的不良率還算低,但是正在持續上升中:2015 年為 0.12%,2016 年為 0.32%,2017 年第二季又上升至 0.49%;而歷經百年發展的金融機構,在經過幾次金融風暴後,於風險控管上已具備相當成熟的專業技術,若與擁有大量數據的平台合作,將可透過降低不良率風險而互利共生。

結語

看完上面說明的微信發展歷程後,有沒有覺得跟 LINE 台灣的近幾年發展有幾分雷同:最大社群平台 -> LINE Pay 行動支付 -> 切入 P2P Payment (與一卡通合作) -> 下一步?…

或許台灣最大社群平台的後續發展,可以從微信發展歷程中看出幾分端倪…



from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http://ift.tt/2FunrLH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